? 如今的照明早已不再僅僅只是用于幫助人們“看見”,當現代社會邁入了智能化發展的軌道,照明產業也逐步邁入智能化,同時更加注重健康的時代。在此背景下,對于照明產品健康舒適性的研究變得愈發重要,而基于人因學的健康舒適度研究已成為推動健康照明技術發展、有效指導智能照明設計的重要技術保障。
那么人們非常關注的照明產品健康舒適性研究目前有哪些最新的研究進展?對于健康照明和智能照明又會有怎樣的指導意義呢?
4月22日下午,在“Green Lighting 2015(北京)國際智能照明及其標準化研討會”上,來自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視覺健康與安全防護實驗室的蔡建奇主任,現場分享了“基于人因學的照明產品健康舒適度研究及其產業化應用”主題報告。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副研究員 蔡建奇
蔡建奇表示,針對照明、顯示、可視化產品等的視覺健康舒適度的研究主要是從人因健康的角度進行的健康研究,主要評測各類視覺響應產品對人的生理及心理狀態的影響,包括生理節律、視覺舒適、大腦負荷、皮膚刺激、心理認知等方面,其目的是指導視覺相關產品的健康性研發設計。

蔡建奇主任著重分享了照明產品人因檢測和傳統檢測的區別,歸納如下:
傳統檢測是對產品的物質特性、操作運行、時間特性等物理功能進行檢測,其目的是保證產品從功能性、使用性、安全性上符合國家標準,從而確認產品的穩定性、耐用性、功能完善、故障率低、不對人體產生明顯損害。
而人因檢測關注的是產品對人的生理及心理的影響,是在傳統檢測的基礎上為了提升產品的健康屬性所產生的檢測方法,簡單的理解就是傳統檢測是檢測產品“能不能用”,而人因檢測是檢測產品“好不好用”。因此除了產品基本的功能性,人因檢測的目的是保證產品必符合人體的生理、心理特點,最大化的保證產品使用者的生命質量。

視覺健康舒適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通過客觀測量產品對人的機能、感知的影響,采集大樣本的人因學測試數據,形成客觀準確的人工智能評測模型,從而利用評測模型對產品的研發設計進行改進,該過程稱為人因健康設計,其核心目標則是提升產品的健康屬性。
蔡建奇介紹,目前其研究團隊擁有全球最大的中國人眼視覺功能數據庫,并全球首創了視覺健康舒適度評價指標----VICO(Visual Index of Comfort ),形成了9類產品參數對應的人因影響評價模型,該視覺健康舒適度評測方法獲得國家科技成果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其團隊還主持起草了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
CSA)和國際半導體照明聯盟(ISA) “健康舒適度系列”聯盟標準,通過這些研究成果以期對照明產品的健康舒適度評價給出指導。
關于目前火熱的智能家居及智能照明概念,蔡建奇認為,家居照明需要強調的是健康照明,就是照明讓人感覺舒適、保障身心的健康。而家居照明智能控制亦需要加入健康照明的概念,在健康優先的情況下,再談節能。未來住宅照明關注的是以人為本的健康安全的照明,而這更需要的是跨領域的融合與創新思維。
對于半導體照明產業,蔡建奇認為,通過光健康研發不僅可以提高產品技術水平,強化產業國際核心競爭力,還可以為國家制定產業政策提供理論依據,研制相關標準,為產業持續發展提供助力。
最后,蔡建奇還分享了包括教室用LED燈具的人因健康設計、大型LED顯示屏的人因健康研發的產業化應用等案例,用事實和數據證明基于人因學的照明產品健康舒適度研究不僅具有社會意義,還具有巨大的市場價值。